欢迎信 2011

这次的中国之行恰逢一个特别有趣的时期。今天的中国不仅在文化、社会和经济等领域经历着巨大的变化,在外交政治方面也正经历着重要的转折。目前中美 两国关系正处于一个微妙转化的阶段。中国的崛起以及美国近年来接连在经济和政治领域所遇到的挑战,引发了人们对当前国际均势格局、以及各国之间相互竞争的 发展模式和政治模式之效绩的新思考。这种变化导致的不仅是一点政治姿态,更使得双方不可避免地开始猜测和揣摩对方的意图,甚至产生无端的恐惧。

现 实迫使我们承认,除非中美两国能够找全新的、更加有建设性和行之有效的互动方式,一系列重大的全球性问题,包括气候变化、核扩散、国际贸易以及公共健康 等,将很难得到应有重视和得以解决。因此,尽管我们在政治制度,文化和历史经验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和分歧,我坚持认为,中美两国必须加倍努力去寻找新的、有 建设性的合作途径。

我个人认为,这意味着两国之间的接触不应该局限于政治渠道,更应该将合作精神贯彻到我们生活中的其它领域。文化就是其中 之一。同谈判桌相比,文化给各国提供了更为轻松的,可以提供乐趣和促进相互理解的交流平台。因此我们认为一次由民间,而不是官方来发起和组织的文化交流活 动是有所值的。

有鉴于此,同为在外交领域耕耘多年的民间机构——亚洲协会与阿斯彭学会,这一次将自己曾经合作过的在艺术、音乐、文学、舞蹈 和电影等各领域的朋友们和同事们汇聚在一起,带到中国。我们不知道这样的努力是否能够真正改变中美之间的博弈。目前尚没有人能够提供准确的方法来评估此类 活动的效果。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坚信,文化往往能够成为国家之间更好的融和剂。因此,我们所有访问团的成员都对此次中国之行抱着极大的期待。我们相信,通过与不同背景 的业界同行合作,这次活动将充满乐趣。我们更加期待这样的合作能够帮助我们在中国错综复杂的文化罗盘上找到与更多中国同行合作的机会。


--夏伟, 亚洲协会美中关系中心阿瑟·罗斯主任,美国纽约


我 很高兴地代表阿斯彭学会欢迎各位来宾参加首届中美文化艺术论坛。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交流方式,它发源于古代,却在今天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艺 术能够帮助我们突破理性解释的极限:当抒发喜悦或悲伤,我们投入音乐和舞蹈;要找寻灵感,我们融入那富有神秘创造力的诗歌的海洋,或是那呈现无穷表达形式 的视觉艺术世界里;想审思我们的时代和人的本性,我们则到荧幕和舞台世界里那些想象力无限的作品中去挖掘。艺术就是这样,它使我们能够充分的表达自己,为 我们的时代创造见证,最终将我们汇聚到一个充满通识和理解的世界中。

我们作为人类,在伟大的艺术面前,总是怀揣着一种同时带有敬畏与亲切的 混合情感。爱默生曾经这样写道:“天才的作品,总能让我们看到那些我们曾自我压抑的思绪。”这些思绪情感是我们内在与生俱来的, 只有在艺术的协助下才能被充分的表达。 有些时候,我们发现自己不由自主地将首次听到的一段旋律铭记心中,似乎只有认为这段旋律是我们自己写的才能够解释的通!这就是为什么当听到巴赫的大提琴前 奏曲,欣赏到巴兰钦的芭蕾表演,或是读到王维的诗词时,所有人都会被同一种敬畏之情凝聚到一起。我们就是怀揣着这样的一种精神来分享我们的思想和艺术,也 很高兴地邀您加入我们的旅程。

--达米恩·沃策尔,阿斯彭学会艺术项目主任,美国纽约


欢迎大家出席中美文化艺术论坛!

世界文化丰富多彩。每一种文化都承载着一个民族独特的精神和灵魂。文化有历史长短,但没有孰优孰劣。任何文化都应该得到足够的尊重和保护。

中美两国都有各自民族为之骄傲的文化。由于历史和社会原因,中美两国文化差别迥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两种文化没有共通性。只要双方采取求同存异的态度,以“求同”找到合作和交流的基点,以“存异”实现宽容和理解,我们两国的关系就能朝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前进。

这 次论坛是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美国亚洲协会和阿斯彭学会三个民间组织为推动中美两国文化交流合作、增进对彼此文化包容了解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我们对两 国政府领导人倡导人文交流的积极回应。通过两国众多文化精英的热心参与,我们希望这一论坛能够成为中美人民之间相互了解和友好的重要渠道,为中美关系的发 展提供基础和动力。

感谢所有为论坛举办做出贡献的朋友们!祝愿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 李小林,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中国北京

This post is also available in: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