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

乔纳斯·本迪克森
乔纳斯·本迪克森1977年出生于挪威。在19岁前往俄罗斯开启其摄影记者生涯之前,他曾在玛格南图片社伦敦办公室实习。在俄罗斯,本迪克森拍摄了前苏联社会边缘的许多细节,这些照片最终结集为《卫星》,于2006年出版。他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拍摄的基贝拉贫民窟的照片刊登在《巴黎评论》上,并获2007年度的美国国家杂志奖。他还曾为《国家地理》杂志、《地理》杂志、《新闻周刊》、《周日独立报》、《星期日泰晤士杂志》、《星期日电讯杂志》以及洛克菲勒基金会供稿。

大卫·布雷西尔斯
大卫·布雷西尔斯是一位登山家,摄影师和电影导演。他曾联合指导并制作首部在珠穆朗玛峰拍摄的IMAX电影。他于2004年第五次登顶珠峰,并拍摄电影《圣母峰风云》。布雷西尔斯现任GlacierWorks公司执行总监。

罗伯特·卡帕
罗伯特·卡帕1913年出生于布达佩斯的一个犹太家庭,原名为安德鲁·弗里德曼,1933年他移民至巴黎。并以“美国著名摄影师罗伯特·卡帕”的名号出售照片。他有关西班牙内战的报道被广泛发表,而他拍摄的一位共和军战士中弹倒地身亡的瞬间的照片使他享誉国际,并成为战争的有力视觉象征。1947年,卡帕联合创办了玛格南图片社。1954年5月,他在越南为《生活》杂志报道第一次印支战争时,因踩中地雷身亡。

金国威
过去的10年间,金国威曾与多位全球知名探险家、登山家和极限滑雪家合作,纪录了诸多故事,包括人类首次登上喀喇昆仑山脉中未被征服的山峰,以及在喜马拉雅山脉中的数座高峰进行的极限滑雪。金国威最近获颁盖伦·洛威尔探险艺术奖,以彰其在探险摄影领域中的建树和广涉,并获《国家地理》杂志认可为正在崛起的探险新星之一。

中国特稿社/中国摄影档案
中国特稿社,创立于1950年,是中国唯一的特稿社,其作品已被1000多家出版商在超过100个国家与地区刊登。中国摄影档案是中国政府最大的收集摄影作品的中心。

阿尔弗雷德·迪阿马托
阿尔弗雷德·迪阿马托毕业于英国威尔士大学新港学院纪实摄影专业,现居意大利西西里岛巴勒莫市。他曾获得观察家霍奇摄影奖(学生摄影一等奖),以及One Media新闻摄影一等奖。

布鲁斯·戴维森
布鲁斯·戴维森从十岁开始就在伊利诺伊州奥克帕克市拍摄照片。1958年戴维森成为玛格南图片社摄影师。他创作了许多意义深远的作品系列,如《侏儒》、《布鲁克林帮》、《自由之乘》等等。1970年他出版了作品集《东100街》,表现纽约东哈林区居民在恶劣社会环境中的生存状况。1980年,他纪录了纽约地铁系统的地下缤纷世界,随后出版了作品集《地铁》。他的荣誉包括2004年获得的露西摄影大奖中的纪实摄影杰出成就奖,以及2007年获得的国家艺术俱乐部颁发的终生成就金奖。

卡梅隆·戴维森
卡梅隆·戴维森来自弗吉尼亚州北部,专注于空中摄影和人像摄影。他在世界各地创作的空中摄影作品被广泛用于广告、年报以及出版刊物中。他的客户包括《名利场》、美国运通《Departures》杂志、《国家地理》杂志、《奥杜邦》杂志、《史密森》杂志、美国运通公司、Dominion电力公司与弗吉尼亚旅游局。他也是海地社区联盟组织(CCH)的理事以及热心志愿者,自1999年起纪录CCH在海地中南部开展的援助项目。

斯图尔特·富兰克林
斯图尔特·富兰克林1956年生于英国。20世纪80年代,他曾作为通讯员供职于巴黎西格玛图片社,后于1985年加入玛格南图片社。他曾涉足中南美洲、中国、东南亚以及欧洲进行纪实摄影的创作。自2004年起,他开始专注于有关人与环境的长期拍摄项目。现在,富兰克林正在创作一个有关欧洲自然景观变化的专题,聚焦于气候和变化的模式。

耿云生
耿云生1954年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1990年开始学习摄影。他曾应邀前往平遥、连州、沈阳和台湾参加多个大型国际摄影节。他的摄影作品系列《乌蒙山矿工》屡次获得国家级摄影奖项,在德国、法国和美国广泛展出,并于2010年结集出版。

刘易斯·海因
刘易斯·海因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奥什科什。他自1904开始拍摄纪录抵达艾利斯岛的移民。同年,他开始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工作学院。1907年他开始受国家童工委员会之托,调查美国从缅因州到德州各地童工的生存状况。拍摄纪录了在工厂、煤矿、磨坊、农场以及街头摊档工作的儿童。他的作品没有用煽情的手法凸显童工的悲惨,而是以精准深刻的方式展现了他们的困境。

托马斯·赫普克
托马斯·赫普克曾学习艺术史与考古学,于1960-1963年期间作为摄影师供职于《慕尼黑画报》与《Kristall》,在全球各地展开报道。1964年,他作为摄影记者加入《斯特恩》杂志。他因出众的报道才能以及对色彩的把握而知名,并于1968年获得德国摄影协会颁发的文化奖。赫普克现居纽约。展现赫普克五十年摄影生涯的大型回顾展甄选了230幅照片,于2007年在德国和欧洲其它地区进行了巡展。

大卫·赫恩
出生于英国却有着威尔士血统的大卫·赫恩,是一位自学成才的摄影师。他因为报道1956年匈牙利革命一举成名。1967年他成为玛格南图片社成员。1973年他创立了著名的威尔士大学新港纪实摄影学院。他最近与比尔·杰教授合作编撰了一本非常成功的教科书--《成为一名摄影师》。而真正能够反应其创作风格与动力的则是他的另一本书:《威尔士:我的父国》。

纳达夫·坎德尔
纳达夫·坎德尔是一现居伦敦的摄影师,因其肖像摄影以及大幅风景摄影而闻名。坎德尔1961年出生于以色列,自幼学习摄影,于1982年移居伦敦。2009年,《纽约时报周刊》曾整期刊登他为奥巴马总统的52位宣誓就职的内阁成员所拍摄的肖像作品,题为《奥巴马班底》。他出版的摄影集包括:《美既是空》(2001),《夜色》(2003),《奥巴马班底》(2009),《扬子:长的江》(2010)。

格莱布·科索洛科夫
格莱布·科索洛科夫出生于俄罗斯乌拉尔山区的一个秘密城市和核研究中心--车里雅宾斯克70号卫星城。1990年,他从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毕业并获得实验核物理学位。自1992年起,科索洛科夫作为自由摄影记者为《纽约时报》、《卫报》、《观察者》、《纽约时报周刊》、《时代周刊》、《新闻周刊》以及《斯特恩》杂志在俄罗斯供稿。1998年开始,他展开艺术与纪实创作,作品频频展出,展览遍布俄罗斯以及雷克雅未克、法兰克福、杜塞尔多夫和巴黎等国际城市。

比尔德·列维
比尔德·列维的摄影生涯已近半个世纪,创作风格融合社会纪实、艺术与街头摄影。2008年他获得了古根海姆纪念基金会颁发的约翰·西蒙研究资金。他的两本摄影集分别为《阿巴拉契亚煤田的影像》和《比尔德·列维,摄影师》。列维目前正准备出版第三本摄影集《美国阿巴拉契亚》,涵盖了该矿产地区40年的变化。

乔治·马洛里
出生于1886年,乔治·马洛里是英国著名登山家,于20世纪20年代初参与英国最早的三支珠穆朗玛峰的探险队。在第一次珠穆朗玛峰登顶的尝试中,乔治和他的队友安德鲁·欧文在珠峰高域失踪。

牛国政
牛国政于1955年出生于河南省宝丰县,自1980年起就职于平顶山市公安局。1987年,牛国政成为了一名自由摄影师。他的主要摄影项目包括:《监狱》、《中国式锻炼》、《梦境》、《天花乱坠》、《小煤窑》以及《练功》。他的作品已被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并在德国、英国、意大利、香港以及台湾地区出版。

克里弗德·罗斯
克里弗德·罗斯于1974从耶鲁大学获得艺术与艺术史学位,之后一直从事绘画与雕塑创作。自1995年,他开始进行摄影与其它媒体的创作。不满于当时摄影器材精准度,他于2002设计了“R1”相机并获得专利认证,拍摄了许多世界最高精度的大幅自然景观。目前他正在为德克萨斯州奥斯汀联邦法院制作一面彩绘玻璃墙。罗斯新近完成的作品是一部电脑制作的风景动画短片--《和谐的山脉》,短片配乐由菲利普·格拉斯作曲。

维托里奥·塞拉
维托里奥·塞拉于1859出生于阿尔卑斯山脚下的意大利城市比耶拉。在他的摄影家和登山家生涯中,塞拉曾多次参与探险世界最著名的也最未被人类所征服的山峰。

大卫·西摩尔
大卫·西摩尔,原名大卫·史慈民,1911年出生于华沙,20世纪30年代在巴黎索邦大学学习和生活。1936-1938年他拍摄了有关西班牙内战的照片。二战爆发时,他移居纽约,并改名为大卫·西摩尔。1947年,他与卡帕、卡蒂埃-布列松,乔治·罗杰以及威廉·万迪沃特一起创立了玛格南图片社。1956年,他前往苏伊士运河拍摄交换战俘的故事,不幸遭埃及机枪扫射身亡。

丹尼尔·谢尔
丹尼尔·谢尔是一位现居芝加哥的艺术家和教育家。他关于煤矿工业的长期摄影项目《羽毛》和《大山移除》曾被广泛展览,并于2011年7月在瑞士开办个展。他曾供稿于彭博社的《商业周刊》、《时代周刊》、《Dwell》杂志、《Monocle》杂志、《W》杂志以及《华尔街日报》。

尤金·史密斯
尤金·史密斯出生于肯萨斯州威奇塔,曾作为战地记者供职于《飞行》杂志(1943-44年),一年后转至《生活》杂志。二战中,他随军报导了美国针对日本发起的跳岛战术,并多次受重伤。他1947-1955年间继续供职《生活》杂志,其后辞职加入了马格南图片社。史密斯一生笃信纪实摄影事业的意义。1980年,他的成就和传奇被用于创立尤金·史密斯基金会,以表彰人文摄影领域中表现杰出的摄影师。

宋朝
宋朝1979年出生于山东省东明县。1997年起,他成为山东兖矿集团的一名矿工。2001年,他开始和他的同事一起拍摄照片。2002年他获得中国国家摄影奖。2009年他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并与美国《时代周刊》合作拍摄了09年度人物“中国工人”系列。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郑永仁
1971年出生于马来西亚的华裔摄影师,郑永仁目前主要生活在北京和伦敦。他于2001年加入法国著名的VU图片社。作为一位自学成才的独立摄影师,他曾为许多国际知名报刊供稿,包括《时代周刊》、《新闻周刊》和《纽约客》。他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他对于社会问题、环境问题以及政治议题的关注。他是玛格南基金会2011年EF基金的新晋获得者,并在2009、2010两年的Prix Pictet世界环保摄影奖评选中获得高度赞誉。

罗伯特·沃利斯
罗伯特·沃利斯,摄影师,现居伦敦,他专注于拍摄经历高速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的国家。他的近期作品纪录了印度东北部原著民部落社区遭受煤矿以及其他重工业发展破坏的故事,揭露了“闪亮的印度”经济繁荣背后的阴暗面。该项目被命名为《一个正在消失的世界》,于2011年在伦敦大学文莱美术馆展出。

王勉励
王勉励于1968年出生于山东省济宁市,现任山东画报社业务总监。他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青年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曾获山东省十佳新闻摄影记者和山东省优秀青年艺术家称号。有上百幅在全国和省级摄影比赛中获奖,并发表了许多专题摄影报道。曾组织策划了全国新闻摄影记者聚焦兖矿,全国摄影家看监狱等大型摄影采风活动。

E.O. 惠勒少校
E.O.惠勒少校出生于1890年,加拿大人,曾任职印度勘测局,并参与了首支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英国探险队。惠勒少校曾接受加拿大式的摄影测绘教育。

吴旗
1966年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吴旗1990年毕业于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现为职业摄影师,并从事商业设计。他的摄影作品系列《白天不懂夜的黑》曾在山西省平遥国际摄影节以及巴黎摄影双年展上展出。他创办了金苹果设计公司。

杨俊坡
杨俊坡1963年出生于河南省平顶山市,1978年开始摄影。1996年,他开始创作专题《小煤窑》。1998年,杨俊坡加入深圳真实视觉公司,成为商业摄影师。目前他的作品已被中国各大摄影展收藏展出。他现居深圳。

杨少斌
1963生于河北省唐山市,杨少斌在九十年代末开始崭露头角。他的《红色暴力》系列油画参加了1999年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被广泛展出,包括在英国利物浦的泰特美术馆举办的中国当代艺术展,以及最近在巴西圣保罗美术馆举办的杨少斌个人展。

余海波
1962年出生于河南省永城市。余海波毕业于武汉大学摄影专业。多次获得全国和省级摄影奖。自2006年,作品系列《大芬油画村》在中国以及阿姆斯特丹、巴黎、苏黎世和波兰罗兹广泛展出,并被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现任《深圳商报》摄影部主任记者,他同时也是深圳摄影家协会会长。

This post is also available in: 英语